8月5日 思明区召开 2024年政情通报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 思明区围绕2024年以来 经济发展、片区开发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 老旧小区改造等社会民生热点 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请问今年以来思明区在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消费潜力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做法? 答: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思明区围绕如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扩投资方面 一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思明区策划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梳理促开工项目清单57个,23个项目已经开工。3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9.88亿元,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在全市工作检查当中,项目现场评价得分、项目工作综合考评均位列全市六区第一。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多管齐下争取资金。思明区密切关注上级资金投向领域,抢抓城中村专项借款、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主动靠前、对上争取、精准申报,持续为项目建设注入“资金活水”。前埔、何厝岭兜、泥窟石村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开行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授信额度167亿元,是全省全市首单放款项目。8个专项债项目包成功“双入库”(即通过财政部和发改委两个部委的审核,简称“双入库”),区级资金需求61.46亿元。10个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金额2.98亿元。10个项目获批第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域中央预算内补助约1.68亿元,获批额度居各区第一。 (二)促消费方面 今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思明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区级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聚焦汽车、家电等热点领域开展惠民促销活动,多维度助力市场焕新、消费升级。上半年思明区发放了330万元消费券,涵盖服装、餐饮、商超等衣食住行各方面,总计撬动消费约9000万元。在文旅方面,策划了“山海艺术季”等系列文旅活动近百场,引进人气演唱会20场。在体育方面,2024年国际沙滩排球职业巡回挑战赛、NYBO全国青少年篮球公开赛全国总决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都在思明举办,吸引了大量人流客流,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初步统计,思明区上半年接待游客2876万人次,增长15.4%;旅游收入达419亿元,增长20.2%。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思明区这方面有怎样的思路和举措? 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词,也是当前各地工作热点。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选对赛道、领跑行业,关键是“因地制宜”。长期以来,思明区作为全市数字经济主阵地,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有力的人才支撑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思明区瞄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思明区会同厦门大学相关专家团队编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从产业、企业、载体、策略等方面分析思明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搭建平台生态体系、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五大发展目标,制定详细任务和保障举措。目前已多次征求思明区重点企业意见,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方案,组织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力求尽早发布,通过发展规划来引领全区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完善产业布局。思明区会同国投智能、北航天汇共同打造数智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园),加快厦门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厦门产业创新中心、百度飞桨(厦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3个中心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5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通过布局“一园、三中心、五基地”,进一步配齐配强产业要素,加快构建具有思明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思明区于今年3月启动人工智能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工作,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供普惠要素保障、鼓励企业智转数改、推广智能场景应用、建设产业集聚空间、提升人才专业技能6个方面制定措施,为成长快、有潜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护航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加速集聚。 片区是城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对拓展产业空间、激活发展动能、保障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请问今年以来思明各大片区开发建设有哪些主要进展? 答: 今年以来,思明区把片区建设作为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坚持系统谋划、协调联动,优化整合组织架构,持续完善要素保障,推动各大片区开发建设提速增效。 一个加快城中村改造。前埔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获批首批国家城中村专项借款授信100亿元,发布征收土地预公告,不断完善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二是推进老城更新。不断完善老城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试点工作方案。深化同文顶片区有机更新及轨道3号线南延段厦港片区BCD地块征收工作。加快推进东坪山安置房A2地块改造提升进度,为老城更新异地安置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加快字节跳动、国际银行总部大楼等33个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及何厝岭兜、泥窟石村等安商房建设进度,提前谋划湖滨、何厝岭兜等片区返迁事宜。 四是加快推动地块出让。开元创新社区游戏产业园A05地块成功出让,仅用1天时间实现“交地即交证”,成为全市首例非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三证齐发项目。将军祠片区2-3地块顺利出让,是今年全市新一轮土地财政机制下出让的第一个商住地块。 五是推进土地盘活利用。出台低效工业用地认定方案,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释放产业发展新空间。实施开元创新社区旧工业用地改造,推动信达光电产业园改造项目开工。加快综合开发试点项目厦门国际商务核心区建设进度,探索分层出让试点厦门国际商务核心区D147地块项目。 多年来,思明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实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工作,相关经验成为了打造人口密集城区教育发展的“思明样本”,得到广泛好评。作为公认的教育强区,请问今年以来思明区在教育方面又有哪些亮眼举措? 答: 今年以来,思明区以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抓手,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为目标,既要做到“有学上”,又要做到“上好学”,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是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始终保持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精神,不断丰富教育强区的内涵,巩固思明教育的优势。目前,思明区承担了国家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智慧教育试点区”4个实验区创建任务,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是扩优提质更加有力。第一是扩增量,有序推进故宫小学改扩建等23个教育在建项目,保障新增1140个义务教育学位、1230个幼儿园学位。第二是优存量,启动校园校舍改造提升及消防安防改造工程,提升老旧基础设备设施,拓宽运动场地使用面积,84所校园的办学条件得到优化。第三是提质量,进一步完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办学机制,新成立双十中学思明分校等3个小初衔接研究型教育共同体,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贯通培育,积极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每百名学生拥有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达2.41人,名师数量及比例均居全市各区首位。 三是学生素质培养更加全面。思明区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与教育部签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首批10家思政实践基地共开展了185次实践活动。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在全市率先制定中小学科学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聘任63名科学副校长,实现区属中小学全覆盖,7所学校获评首批市级科学教育实验校。注重健体强心、美育浸润,评选区级特色学校30所,“体教融合”“宫校合作”等育人模式改革成果丰硕,相关体育美育工作经验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线上报道。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既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更承载着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请问今年以来思明区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 思明区现有的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占全市的六成,是全市老旧小区的“集聚地”。今年全区计划分批分次改造479个老旧小区,涉及1832栋、7.1万户人家,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且数量多、范围广。截至当前,老旧小区改造已开工377个小区(共1588栋,约6.1万户),开工率86.0%;已完工132个小区(共412栋,约1.4万户),完工率20.0%。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建管结合、统筹兼顾”的工作总要求,坚持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通过总结过去改造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思明区制定“一导则两图集”等系列工作标准,形成“123456”全过程的管理机制,完善顶层设计。“一导则两图集”为“124356”的“1”和“2”,“1”是《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管理导则》“一个导则”;“2”是设计标准图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图集“两个图集”;“3”是专班运作、工作例会、评比晾晒“三个制度”;“4”是意见征求、方案设计、项目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四个阶段”;“5”是一个项目专班、一个工作阵地、一支居民监督队、一块公示牌、一次绩效评价“五个一”;“6”是坚持问需在前、坚持治理在前、坚持凝聚共识在前、坚持拆违在前、坚持自治组织在前、坚持统筹在前“六个在前”。 二是完善协同机制。坚持“一线工作法”,建立现场协调以及协同推进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各单位资源要素统筹协调,压紧压实参建单位的主体责任,发挥代建单位工程总协调人的专业技术优势,统筹安排施工、管线、污水“两高”项目协同,降低对群众生活影响,加快办好民生实事。 三是发动居民参与。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社区网格、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等组织作为纽带,引导居民参与到项目策划、过程监管、竣工验收、长效管理的全过程。增加小区“自我造血”功能,鼓励居民以改造为契机,结合小区的实际,整合空间资源,增设停车位、广告牌等设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治理目标,采取居民自管、“菜单式”物业服务、专业化物业服务等模式,逐步推进改造后小区基本物业服务业全覆盖,提升小区宜居度和居民获得感。 校对:郑莉涵、韩婉秋 审核:薛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