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助力革命老区扶贫义诊表彰大会在漳州宾馆召开,深入总结活动经验,弘扬革命精神,学习与宣传优秀事迹,并表彰为此次扶贫义诊系列活动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3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各主要医疗机构与医疗院校的医护人员,以及来自南普陀寺慈善会与义工服务社的义工,深入八闽大地,先后在龙岩长汀、南平顺昌、福州永泰、泉州南安、三明建宁、宁德霞浦、漳州漳浦等7地举行启动仪式,在25个县市共54个地点开展扶贫慰问与义诊施药,总计看诊近19000人,慰问贫困家庭1855户,发放大米1910袋。
南普陀中医院还与7个市县的主要医疗机构签订了共建协议,双方将在学科建设、技术指导、人员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此外,南普陀寺慈善会还向上述医疗机构捐赠了一批当地急需的先进医疗设备,如普勒超声诊断系统、宫腔电切镜、便携彩超机等,共23种47套。
至此,历时3个多月的助力革命老区扶贫义诊活动暂时告一段落。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张广敏,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雷春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邓力平,省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刘献祥,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则悟大和尚,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全国人大代表刘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卢厚实,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立先,省卫健委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柳红,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陈紫萱,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黄爱民,全国人大代表兰臻、陆銮眉、林华忠、郭晶晶、张林顺、黄蕾,省终身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王丽俐,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汉夫,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刘加来,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杨叔禹,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副会长慧然法师,厦门南普陀寺监院德煌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弘来法师等,以及为本次活动提供帮助的各地县市相关部门、单位、组织及个人,参加扶贫义诊系列活动的部分医护人员和义工共600余人出席了表彰总结大会。
3个多月的时间 开启的是感恩与慈悲的万里长征
福建作为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反围剿的主战场、长征的出发点之一,共有70个老区县、15万人参加红军、4.2万烈士血沃中华,为中央苏区的发展、红军的壮大以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改革开放以来,老区、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健康事业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不少老区地处偏远,看病难、因病返贫等现象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要做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并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由福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农工党福建省委会指导,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南普陀中医院承办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助力革命老区扶贫义诊系列活动,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对老区人民的感恩和对老区、苏区精神的学习之心,走进我省部分革命老区及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义诊施药与扶贫慰困的慈善救助。3个多月时间的扶贫义诊,不畏风雨,昂首前行,传承红色基因,实实在在地为老区、苏区人民服务。
一台赞歌 表达的是扶贫义诊团队的付出与深情
3个多月,54场次扶贫义诊,共计1500余人次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自愿加入到活动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全程参与、每场必临,许多人多次参加、热情不减。父子同行,夫妻相伴,同事相携……既有如张玉兰、欧阳长安、杨叔禹、翁丽丽等一批年高德劭、学养精醇的全国、省、市级著名医学专家,还有如徐玲英、关少华、陈晔、缪世生这样的90后医学新锐。他们发扬大爱无疆、大医精诚的精神,以仁心仁术为老区人民送去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参加义诊活动的广大义工和工作人员,从踩点调研,前期物资准备,到每次近百人团队的吃、住、行,再到扶贫义诊现场的入户、导诊、施药、协助等工作,他们默默做到尽善尽美。为的是尽量为义诊医生创造更合适的环境,为老区群众带来更贴心与舒适的看诊体验。
扶贫义诊系列活动,广大医生和义工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也良多。全程参与的志愿者代表郭晶晶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收获,她说:“参加扶贫义诊系列活动,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成长,每一场义诊都收获了精神的财富。通过参加系列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历史深入人心、老区精神令人敬仰、脱贫攻坚催人奋进。我们要在珍惜当下、做好当下的同时,多关注老区的扶贫工作,发扬‘螺丝钉’精神,为老区贫困人民多做事、办好事,当更加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奉献自我。”
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则悟大和尚在表彰大会上总结回顾了3个多月扶贫义诊之路的艰辛与收获,对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与农工党福建省委,各地党委人大政府,广大医护专家、义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志愿者表达了感谢,并感恩老区、苏区人民的理解与信任。他总结了扶贫义诊系列活动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突出‘精准’。扶贫义诊团队按当地百姓所需招募医生、准备药品;按贫困人口数量,准备慰问金、慰问品。二是突出‘扶智’。这个智,是智慧的智。通过与当地主要医疗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以及捐赠急需的医疗设备,来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三是突出‘持续’。慈善会为此活动建立了持续性帮扶和特困救助制度,对老区因重大疾病、子女上学等原因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将进行长期对接和持续性帮扶。”
此次扶贫义诊系列活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福建省人大社会委、农工党福建省委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与精心指导,为此次活动指明了工作方向、明确了工作要点,使此项活动顺利圆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雷春美首先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此次扶贫义诊系列活动取得的成绩,她认为活动有效助力了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大力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了持续正面的社会反响。
在部署下一阶段“助力少数民族村落扶贫义诊再出发”活动时,雷春美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助力少数民族乡村精准脱贫。认真落实省里制定的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义诊过程中,精确识别、精确诊断、精确帮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进一步弘扬义诊志愿服务精神,确保义诊活动取得实效。通过常态化开展义诊,着力在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上下功夫,在提高基层群众的健康常识、保健意识上下功夫,确保义诊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义诊活动有序有力开展。要深入动员,明晰责任。要营造氛围,确保效果。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省人大社会委要认真做好协调服务保障工作,建立沟通联系机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相关单位要做好全力配合,相互支持,不推诿,不懈怠,确保活动高质量、高标准圆满举办。”
“此次巡回义诊,彰显广大医护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时代风采,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崇高精神,向全社会传播了志愿奉献、慈善救济、为民服务等美德善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福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厦门南普陀中医院署名的感谢信,寄达了支持本次系列扶贫义诊活动的各级人大相关单位、相关支持单位以及医护人员、义工、工作人员、社会爱心人士。
此外,表彰大会还特别设置了“与爱同行奖”、“爱暖人心奖”、“善心善行奖”,与会领导现场为243家单位及先进个人现场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在表彰大会最后,厦门南普陀寺无尽意梵呗艺术团精心表演了一场“爱国主题情景剧歌舞演出”献给所有参与扶贫义诊活动的人员,《红梅赞》、《沂蒙颂》、《红星照我去战斗》、《我们都是追梦人》、《祝福祖国》等一首首赞歌,歌唱的是对老区群众不怕牺牲、勇敢坚韧的赞美,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也是献给这些默默奉献着的医生和义工们的一台赞歌。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扶贫义诊之路永不停歇
“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
表彰大会上一条条滚动播放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建设的要求以及人民健康福祉的期许。此次扶贫义诊系列活动,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革命老区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切实响应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使佛教慈善事业自觉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融合,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更积极地扛起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责任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活动大力弘扬了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把老区精神转化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助力福建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帮助老区人民早日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展现了广大医务志愿者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时代使命,开拓了慈善扶贫、义诊施药的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广大义工、志愿者勇担使命,传承感恩、互助、大爱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对老区人民的敬慕之情。无论是老区的受助群众,还是扶贫义诊团队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精神的鼓舞、身心的修行。活动中一个个感人、动人的暖心故事,播撒了爱与善的种子,对引导与号召更多社会爱心人士与慈善医疗力量、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彰大会不是终点,而是活动再出发的又一起点。接下来,在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和农工党福建省委会的指导下,南普陀寺慈善会、南普陀中医院和广大的善心人士一起将继续秉承初心,开展好“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少数民族村落扶贫义诊活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精准帮扶,并在全省少数民族重点村落设立奖教金,以此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