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厨余垃圾的绿色变身之旅

2019-07-19 来自:小鱼关注

厨余垃圾能否在源头就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彻底减少“输出量”?厦门湖里长乐社区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一步

厨余垃圾的绿色变身之旅

今年4月,厦门湖里殿前街道长乐社区长乐二期小区试点开展“零厨余”行动,在原有分类垃圾桶的基础上,增设餐前果皮收集箱、油水分离桶、餐后饭菜收集箱,引导居民把厨余垃圾制成环保酵素和有机肥料。试点行动取得不错效果:小区厨余垃圾量从22.4吨/月减少至14.2吨/月,减量近40%。

这里的分类垃圾桶不一样

长乐二期住有228户792名居民。没有实现垃圾分类前,小区每个月产生的厨余垃圾达29吨,且存在脏乱臭问题。

2017年3月,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后开始“高楼撤桶”。据长乐社区主任池火兰介绍,小区原来每梯设有两个垃圾桶,总计34个垃圾桶,归并为一个垃圾投放点。按照垃圾分类的办法,厨余垃圾量也减少为每个月22吨左右。

厨余垃圾量在减少,不过,气味等问题仍然存在。池火兰告诉记者,为了消除异味,垃圾分类督导员要在转运后清洁垃圾桶。“厨余垃圾车每天上午和晚上两个固定时间段会来小区转运。”池火兰说,可转运不仅增加交通压力,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厨余垃圾能否在源头就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彻底减少“输出量”?作为垃圾分类示范点的殿前街道决定在长乐二期试点开展“零厨余”行动,把厨余垃圾制成环保酵素和有机肥料。

今年4月,长乐二期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除了原有的分类垃圾桶外,又增设餐前果皮收集箱、油水分离桶、餐后饭菜收集箱等三种不同式样的大箱桶。据介绍,前者用于收集果皮,后两者则用于沥干油水后收集剩饭剩菜。

池火兰说,希望以此引导居民把餐前果皮、饭后剩菜等厨余垃圾通过精细分类、沥干油水等处理,再分别制作成环保酵素和有机肥料。“酵素可以用作洗涤剂、洗洁精,而有机肥可以种菜、种花。”

餐前果皮、剩菜剩饭成宝贝

张丽丽是殿前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也是此次试点行动的指导者之一。“推行‘零厨余’,需要居民在原有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再精细分类。”在她看来,比起增设垃圾桶等设施,更重要的是,大家要理解和配合这项行动。

“我们积极引导居民踊跃参与相关讲座,详细了解厨余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做法。”池火兰说,除了理论培训,小区还组织大家参加制作酵素、肥皂等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变废为宝的好处。

“食用红糖、自来水和果皮,按照1∶6∶3的比例匹配,盖上盖子放置60天后就能制成酵素。”张丽丽说,专业酵素桶可以自动换气,制作酵素不仅完全没有异味,相反还透着米酒香气。

这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如今,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半之间,工作人员就会把装有已经配好水和红糖的酵素桶放置在垃圾投放点旁,小区居民都会主动把分好的餐前果皮倒入桶里。

餐前果皮变成了“宝贝”,饭后剩菜同样有价值。张丽丽告诉记者,先用油水分离桶把剩饭菜里的油水滤干,再将其倒入普通收纳箱;每装满收纳箱的1/3就撒上一层益生菌菌糠,再盖好盖子,待70天后送到生物环保公司就可发酵成天然有机肥料。

此举有效消除了厨余垃圾腐烂变质的臭味。“现在,居民主动在自家完成油水分离,每半个月我们就能收集四五箱剩饭剩菜。”张丽丽说。

小区还将厨余垃圾制成的酵素、手工皂等送给居民洗手、拖地、泡脚等,把有机肥料回馈给居民作为花肥。今年5月,由长乐二期提供有机肥料的菜地迎来丰收,一批作为奖励品的红苋菜和空心菜出现在小区居民的餐桌上。

其他小区居民主动来投放

池火兰说,长乐二期开始试点推行“零厨余”时,预计大概会有30户家庭参加,结果却只有6户配合,推行难度极大。但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不仅小区内已有超过50户家庭主动参与,还有其他小区居民主动前来投放。

李爱环家就是自发参与“零厨余”行动的家庭之一。家住长乐三期小区的她,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将细分好的果皮、剩菜等厨余垃圾带到长乐二期小区投放,风雨无阻。此外,小区周边的一些果蔬店,也会将过期的蔬菜水果交给工作人员处理。

“刚开始是我们跟参加的家庭说谢谢,现在大家来投放,是主动跟我们说谢谢,很有成就感。”张丽丽说。

    池火兰说,下一步,社区将在小区党群之家“鹿小筑”二楼开辟“一米菜园”,由热心居民自行种植果蔬,利用厨余垃圾制成的有机化肥进行栽培,进一步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总结经验,将“零厨余”行动扩展到其他小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