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总工会 亮丽“工会红” 奋进新征程

2022-04-29 来自:湖里区融媒体中心

【关键词】

  以赛代练以赛代培

  针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湖里区总工会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争取荣誉等方式,在全区开展各行各业技能竞赛,探索融“培训、练兵、比武、激励”为一体的品牌活动。

  六大专项行动

  湖里区总工会实施“数字工匠赋能提升行动”“留厦过年暖冬行动”“返岗回流加速行动”“职工疗休养‘福见’行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行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为企业纾困解难,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呵护灵活就业劳动者

  湖里区总工会把焦点投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通过创新入会形式,依托平台企业建会,湖里区让越来越多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得到工会的呵护和保障。

  湖里区总工会在全区开展各行各业技能竞赛。(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精彩纷呈的职工春晚,妙趣横生的职工运动会,饱含深情的红色经典诵读,比学赶超、以赛促技的职工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一场场多姿多彩的技能大赛、培训、文体活动在湖里上演,无处不在的“工会红”是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湖里区总工会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作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厦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贡献工会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才路线图”建强产业工人队伍

  从数十根细如发丝的电线中,精确找到故障点;在密密麻麻的钢筋中,短时间内找到隐患,为建筑结构开出“良方”……湖里区这场以“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砌筑工岗位技能竞赛,吸引了全省各地市29个建筑单位87名工匠参赛。

  以赛代练,以赛代培。接下来,湖里区将举办消防应用操法、货车维修、机关政务服务、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汽车喷漆等技能比拼,大赛全面开花,人才不断涌现。

  针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湖里区总工会为全区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制定了一条“人才路线图”——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争取荣誉等方式,在全区开展各行各业技能竞赛,探索融“培训、练兵、比武、激励”为一体的品牌活动,全方位提升全区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工人,离不开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去年以来,湖里区推荐曾延华(三优光电)创建市劳模工作室,陈珊娜(科宏眼科)创建省劳模工作室,胡宏清(视诚科技)创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发挥劳模工作室和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在培育高技能产业工人中“孵化器”的作用。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今年,区总工会推荐禾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陈春红、湖里区妇幼保健院康清华参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磊鑫(集团)有限公司参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厦门科宏眼科医院有限责任公司医辅科、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软件三组参评福建省工人先锋号。

  “工会红”助力高质量发展超越

  妙趣横生的职工运动会。(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今年春节前,来厦就业的网约车师傅杨建康响应曹操出行公司留厦过年的号召,决定在厦门过年。让他欣喜的是,公司成立了工会,他拿着新办好的工会卡,利用满减优惠置办了不少年货寄回老家,为远方的亲人送去实实在在的祝福。

  春节前,248户困难家庭拿到了工会发放的慰问金,约3500名环卫工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劳模、新业态职工等领到温馨的大礼包;春节后,返厦职工申领返厦车费补贴,让他们安心开工……在湖里区,无处不在的“工会红”助推高质量发展超越。

  春节后,区总工会与区人社局大力配合,深入走访宸鸿科技、玉晶光电、欣贺股份等重点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通过微信公众号为怡高科技、胜海物流等16家企业推送招聘信息,“送”出百余个就业岗位,当好企业和职工间的“媒人”。

  稳岗留工、稳增促产、共享发展。过去一年,湖里区发出企业要约373份,覆盖职工48068人,应约企业198份,覆盖职工34464人,其中百人以上企业建制158家,建制率达90%以上。今年,区总工会指导辖区企业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引导厦门美丽华大酒店、易法通等4家企业和职工协商调整薪酬、轮岗轮休、调整工时,帮助企业留人留心。

  一季度以来,湖里区总工会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实施“数字工匠赋能提升行动”“留厦过年暖冬行动”“返岗回流加速行动”“职工疗休养‘福见’行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行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致力全方位、多层次为企业纾困解难,帮助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以成色更足的“工会红”力促高质量发展超越。

  “娘家人”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今年春节前,曹操出行、福建人力宝等10家公司分别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委员会并获授牌;2636位以网约车司机、配送员、网红直播员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湖里区总工会温暖的大家庭。

  不久前,在市总工会和市交通委支持与指导下,区总工会发动滴滴公司服务企业远安顺建立联合工会,并指导吉图、臣亿迅、瑞祥逸等另外3家服务公司建立联合工会。

  “加入湖里区总工会,我们的职工就能享受返厦车票报销、医疗互助、工会卡等福利,感受到工会的温暖,觉得在厦门工作生活很幸福。”远安顺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兴起,湖里区总工会把焦点投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通过创新入会形式,依托平台企业建会,湖里区让越来越多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得到工会的呵护和保障。

  不仅有“娘家人”温暖的怀抱,更是职工维权的坚实后盾。区总工会联合湖里区人社局、湖里法院等,建立“工会+人社”“工会+法院”维权机制,并形成以“望闻问切”工作法为代表的“园区枫桥经验”。

  2021年5月至今,区总工会帮助106名职工维权调解,涉及金额95万元;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协助100多名网约车司机拿到补偿款190万余元。值得注意的是,春节前,区总工会协同区人社局加强劳动欠薪调解,帮助22名职工拿到欠薪,总计316974.31元。

  自主摸索研发  拿下核心技术

  ●曾炳阳: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嵌入式软件部门主管。他先后获得3项DECT相关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发明专利,更是实现了这项技术在国内从无到有“零的突破”,从而奠定了亿联网络在相关细分领域拓展海外市场的坚实基础

  曾炳阳

  每天组织例会跟踪项目进展,耐心引导、启发思考,手把手带领徒弟攻克技术难关,和团队成员打成一片……在亿联网络,曾炳阳既是研发团队的劳动模范,也是徒弟眼中的“好师父”。

  即使在研发人员占到一半的亿联网络,拿到高级工程师职称也并不容易。而1982年出生的曾炳阳,就是其中之一。他专攻通信领域,作为拥有17年行业经验的嵌入式工程师,他带领30人技术团队攻克了数个行业技术难题。

  对曾炳阳来说,工匠精神意味着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曾炳阳专攻的DECT(数字增强无绳通信)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办公室范围内的移动通信,便于用户移动办公。他先后获得3项DECT相关发明专利,每一项专利都为公司注入核心竞争力。其中一项发明专利,更是实现了这项技术在国内从无到有“零的突破”,从而奠定了亿联网络在相关细分领域拓展海外市场的坚实基础。

  曾炳阳平时话不多,但谈到通信技术研发,他则滔滔不绝、如数家珍。2011年,亿联网络计划在海外市场发布DECT漫游系统产品。“当时,这项核心技术在国内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团队只能硬着头皮自主摸索研发,经过整整6个月‘白加黑’的技术攻坚,四个关键突破点的方案设计和开发测试,为最终拿下这项核心技术奠定了基础。”曾炳阳表示。

  工匠精神的传承,“师带徒”培养技术骨干,曾炳阳有自己的一套——为徒弟量身定制明确、有挑战、有价值的目标,引导思考而不是给出答案,在资源上给予支持、在决策上给予裁量权。

  这套“师带徒”机制,实际上得益于公司的“导师制”职工培养机制。每一位亿联网络的职工刚入职的时候,都会配有一位业务导师;“徒弟”的业务评级甚至与导师的kpi(绩效挂钩)挂钩,这样的考核制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梯度培养,将工匠精神注入科技行业,培养更多像曾炳阳这样的“数字工匠”。

  创新数据利用  驱动绿色出行

  ●吴炎泉: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工会主席。创新研发出自主核心技术、市场尖端产品,带领团队为客户和用户出行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提高城市的绿色出行率,以数据驱动城市规划,让用户出行更便捷、城市交通更美好

  吴炎泉

  吴炎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健谈风趣:在他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套完整的茶具,随时准备和人坐下来聊聊。这位在大数据领域摸爬滚打9年的“匠人”,不仅懂技术,更懂得如何培养徒弟、管理团队。今年3月,曾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的吴炎泉又获评“2021年度厦门行业(数字)工匠”。

  时间拨回2013年——当时,国内大数据领域方兴未艾,作为最早一批加入科技谷的员工,吴炎泉怀着对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热爱踏入这个领域,创新地将数据分析与交通出行、公共安全、道路运输等行业存在的痛点结合起来,自身也从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成长为科技谷的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

  持续8年的深耕学习,吴炎泉创新研发出自主核心技术、市场尖端产品,带领团队为客户和用户出行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提高城市的绿色出行率,以大数据驱动城市规划,让用户出行更便捷、城市交通更美好。

  如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是吴炎泉带领团队一直思考的课题。“立项初期,拓展知识面尤为关键。”吴炎泉说,技术人员专注于技术本身,有时候难免有思维的局限性,查阅国内外文献,学习和借鉴已有的案例,有时也需要邀请外部专家提供建议,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像研究者一样思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根据多年实战经验,吴炎泉清楚地知道,不论是带徒弟,还是团队合作,凝聚力是关键。而对于一帮技术人员来说,最能增强凝聚力、鼓舞士气的,莫过于团队攻坚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

  遇到技术难题,吴炎泉带着团队,逐行检查代码编写,反复测试程序运行,逐个环节排查问题;申请一个重大项目,有时候会花费团队数月时间,吴炎泉就带着队员“住”进办公室,并肩作战。难题攻克,项目申报成功,随之而来的都是团队凝聚力的快速提升。

  作为师傅,吴炎泉坦言,“师带徒”的关键是形成人才梯队。“在公司高速发展时期,我曾经一个人带16名徒弟,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后来,在公司工会的带领下,吴炎泉逐步在团队中培养出有领导力的技术骨干,发挥他们的“师带徒”作用,并根据项目和团队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分工角色,形成成熟的人才梯队机制。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