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午,备受两岸瞩目的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大会将在厦门拉开序幕。
今天上午,记者自“融合发展的海沧探索”主题论坛上获悉,作为论坛的重头戏之一,海沧台助3.0版——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进入实体运作,现场与宁夏泾源县签订乡村治理人才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泾源县乡村治理人才的培育工作。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导入台湾元素,此举开大陆先河。
与此同时,该基金会还与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现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海沧实践基地乡土工作站。日前,国际顶级建筑大师、中国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来厦,受聘担任该基金会首席顾问。
首次导入台湾元素,海沧创新扶贫模式,融合发展又落下实锤
啼声初试,声传千里。在海沧注册成立的全国首个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是由海沧闽南文化研究会发起成立的非公募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泾源县展开战略合作,是其成立后的第一个合作案,为其顺利发展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台湾理念、海沧经验、泾源探索”。海沧区挂职干部、泾源县委常委、副县长赖大庆表示,这是海沧首创扶贫新模式——引导海峡两岸专业人士参与东西部扶贫:在闽宁合作大背景下,依托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整合两岸专业人士资源,发挥海沧五年来“先造人、后造物”的社区治理成果,建立海沧区与泾源县长期、紧密的乡村治理人才培训战略合作,为泾源县打造一支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从而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一条新路。
两岸顶级“大咖”加盟,海沧台助3.0版阵容豪华
立意高远,起笔不凡。日前,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甫一亮相,其堪称豪华阵容的专家顾问团队,给人以惊艳之感。在这份名单上,有不少享誉两岸业界的名字,聘请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先生为首席顾问;聘请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社会治理、文史传承等领域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著名文史专家、岳麓书社原总编辑唐浩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铁军,厦门博物馆文博研究员何丙仲,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陆文宇,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著名作家杨渡,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副会长、台北书院山长林谷芳,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元亨书院院长林安梧,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
基金会的宗旨和职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公益精神,集聚两岸智力资源,搭建两岸城乡发展工作交流平台,综合两岸学术知识与实践经验,促进两岸学术界和民间基层的交流互动,推动两岸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与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产学交流与人才培训等工作的跨领域合作。
基金会推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厦门经济学会会长李文溥担任理事长;聘请台湾大学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原规划师李佩珍为秘书长;聘请一批两岸青年担任城乡助理规划师和社区营造员。
6月11日,基金会理事长李文溥向首席顾问王澍教授颁发了聘书。王澍教授对基金会的设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将为两岸城乡发展,特别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尽心竭力。
正如海沧区委主要领导在今年4月两岸乡村振兴与青年发展论坛上所指出的,该基金会的成立,是海沧在总结过去五年台胞社区主任助理工作的基础上,推出的台助3.0版。2014年,李佩珍一个人加入海沧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是海沧台助的1.0版本;2017年、2018年陆续又有40几位台湾青年加入,以一个团队的方式在海沧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是海沧台助的2.0版本。
据了解,海沧区本意是要与成立于1990年的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不巧的是,该基金会已于今年初休会。该会致力于乡村与都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共同生产出一套社会文化知识系统,以此作为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成立,是对台大城乡发展基金会“先造人、后造物”理念的持续,这些理念从台湾传播到海沧,就像一颗种子不惧风雨,来到大陆生根发芽,顽强生长。
海沧台助3.0版更具生命力,对台湾青年吸引力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回归解决乡村的问题已成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基于台湾乡村治理经验的成功落地和新时代要求,在制度和方向层面优化顶层设计,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搭建一个更为专业、广阔的工作平台,成立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
事实上,基金会的前身——海沧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便体现了它的双纬度,既是台青发挥作用的平台,也是台青自身成长的平台。前阵子,一位去年入职台青的母亲专程打电话过来表达她对海沧的谢意,因为她感到曾经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孩子,在这一年里成熟了很多,感谢海沧的包容,给予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李佩珍说,院前社从“空壳村”向“闽台文化交流村”的成功转变,以及芦塘书院四点钟学校的开办及推广,得到了海峡两岸民众的极大反响,他们认为这些做法很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金会成立后,我们的平台更广阔了。”李佩珍很开心地说,接下来,基金会要对现有的台胞主任助理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盘整、培育,让大家更加适才适用。尤其是通过庞大的专家团队,大家有了更多的经验和专业辅导,可以提高工作效能,有了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据了解,该基金会的合作业务将向全国推广,以强化基金会的造血功能。同时,让基金会成为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的重要窗口,让海沧成为广大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首选地。
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著名作家杨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会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强台湾青年来海沧工作的意愿。为此,基金会可以通过更多台湾青年的努力,让台湾的乡村治理经验,在大陆得到有效推广,不断推进两岸民众之间的融合发展。
在此次“融合发展的海沧探索”主题论坛上,除了基金会,此外还有两大亮点,海沧城建集团与台湾“中国时报”交换文本协议,联办“第40届时报文学奖暨金沙书院散文奖”,这是“华人文学第一擂台”时报文学奖首次落户大陆;海沧区卫计部门与台塑集团厦门长庚医院开展两岸融合社区健康促进项目合作,引进台湾医疗专家担任社区医师,这一模式尚属大陆首创,可让海沧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台湾优质的医疗资源。
【相关链接】:
海沧:从经济到全方位,融合发展越走越宽阔
海沧既是两岸交流的排头兵、先行者,又在两岸交流的时代潮流中不断发展壮大。
设立于1989年5月20日的海沧台商投资区,推开了台商大规模投资大陆的大门。翔鹭、正新、佳格等一批台资企业纷纷落户海沧,为海沧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8年5月,台塑集团在大陆的第一家医院——厦门长庚医院也正式在海沧开业。
在加强两岸人才交流、将台胞纳入人才体系的同时,海沧还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搭建了与台湾人才、团队对接合作的平台,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园,吸引了多个两岸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团队。
在融合发展大潮中,海沧肩负使命、勇立潮头。2006年开始,顺应两岸和平大势,海沧与广大台胞台企之间的合作,也从经贸合作进阶为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
海沧是台湾地区第二大民间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发源地,“开台第一人”颜思齐也是来自海沧青礁村。海沧迄今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的保生慈济文化节,参与的台湾民众超过100万人次。另外,在海沧开展的两岸汉字节、两岸斗茶节,也成为两岸民众交流的重要文化平台。
发轫于长庚医院志工服务队的两岸义工联盟,如今已成为一支登记成员4万多人、活跃成员30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
海沧陆续制作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海洋赤子周起元》,在海峡两岸热播后引发热议。好评如潮。目前,《南侨诗宗邱菽园》正在拍摄中,完成后又将为广大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在你来我往、全面深化的交流合作格局中,海沧的各项事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014年8月,海沧与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在海沧开展社区营造试点。项目结束后,台湾社区规划师李佩珍主动提出留任,专门驻点青礁村院前社,将台湾社区营造的理念和经验结合在地实际,实现了“空壳村”向“闽台文化交流村”的转变。一时间,院前社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之一。2016年9月,李佩珍又在青礁村的芦塘社展开新的探索,将有200多年历史的“光裕堂”,重新修缮利用,开办成了“四点钟学校”,践行“先造人、后造物”的乡村治理理念,成为广大海娃的养习“加油站”。
李佩珍的成功实践,为海沧对台湾经验在地化、台湾社区规划师工作在地化坚定了信心,于是有了2017年、2018年增聘两批台湾青年,担任社区主任助理,赋予他们参与编制和执行乡村振兴规划、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推广志愿服务、协助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协助组建乡村产业合作社等职能。
这些台湾青年,在乡村治理、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志愿服务、弘扬耕读文化、两岸宗亲往来等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讲堂、建广播站、筹办幸福食堂、举办两岸小学生夏令营、开展两岸京剧交流汇演等等,赢得了海沧居民的广泛认可,成为了“新海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