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开出致富良方 助力脱贫攻坚 湖里区深化东西部协作

2020-10-15 来自:湖里区融媒体中心


湖里区派驻的医疗团队定期为贫困户做健康检查。(记者 郭筱淳 摄)


当地主要粮食产物土豆插上“翅膀”,销往全国各地。(湖里区工信局供图)


一堂堂网络课程开进学校,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记者 郭筱淳 摄)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何再发力?“互联网+”赋能,开启脱贫加速度。

一张张订单送上家门,农民实现了增收;一堂堂网络课程开进学校,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一位位名医上门服务,百姓足不出户实现了看病问诊……走进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感受到的是“互联网+”不断释放出的正能量。

云上扶贫,云端致富。近年来,湖里区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全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突破发展瓶颈制约,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新理念、新技术,开创了“互联网+”扶贫新模式,为贫困户插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翅膀”。

如今,湖里区对口帮扶东乡已踏入第6个年头,厦门市、湖里区两级财政及社会各界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4.7亿元,帮扶成果已出成效——目前,东乡全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0.92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28万人,累计减贫9.64万人,年均减贫1.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74%下降到4.25%。贫困村由159个减少到45个。

【一所设施完备的好学校】

“互联网+教育”模式 优质资源有效辐射

七夕节当天,一场跨越千里的视频连线,架起金安小学与东乡县湖里希望小学的云端“鹊桥”。

东乡连线视频中,金安小学汤美霞老师30秒剪出“福”字,送上湖里人对东乡教育事业的美好祝福。这样的线上课堂,对于东乡娃来说并不陌生。在东乡县大树乡湖里希望小学,几乎每天都可能上演。

东乡县湖里希望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校园占地面积3675平方米,打造4条60米直道跑道、1个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更有配套齐全的功能室7间,还有藏书4625册的图书馆。

2019年4月,湖里区投资对该校进行新建,于2019年10月份投入使用。湖里区还发动辖区民营企业亿联网络,向该学校捐赠了远程教学设备,可实现两地远程教学互联,实现东乡孩子在湖里“上课”。

怎样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启发心智、树立宏大志向,给他们创造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湖里教育系统一直在思考并付诸行动。近年来,湖里区不断把教育帮扶延伸到东乡,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湖里区支援东乡的对口帮扶资金主要用于“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建设,其中用于教育建设资金达1.3亿元,涉及29所学校的建设与改造升级,让越来越多的东乡娃有学上、上好学。

【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互联网+健康扶贫 足不出户看病问诊

在临夏州东乡县,有一支团队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微医集团健康扶贫团队(以下简称“微医团队”)。说起这支团队,今年65岁的村民胡大爷赞不绝口,“我是残疾人,有高血压,每一两个月就要翻山越岭到县城的医院看病,往返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遇上下雨天或者雨雪天,无法出行,身体难受只能忍着。现在好了,有了医生上门服务,足不出户就能看病问诊。”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心头事,也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如何实现医疗扶贫?湖里区派驻了一支医疗团队。派遣到帮扶地区的医生们,定期上门为贫困户做健康检查,身体力行地治病救人,给予生活补助,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带去技术之外,他们还要特别注重教好帮扶地区的医生,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微医团队开展“传、帮、带”活动,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同时手把手传授推拿、针灸的取穴要点,分享个人临床经验,促进科室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断提高。就这样,医疗队伍不断壮大,从当初的3人,发展到如今的15人,其中有12人是东乡县的本地医生。

对许多贫困地区的基层医院来说,经费紧张、设备老旧、人才匮乏等问题几乎已成为通病。除了给患者治病,湖里区还尤其注重给医院“治病”——派遣到帮扶地区的医生们除了带去了技术,还带去了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在东乡县,健康扶贫团队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助力东乡县搭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保障网络——在县里,依托县龙头医院,建设县域智慧医疗中心,建设远程会诊、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为基层贫困群众进行远程会诊;在乡镇,流动医院开进田间地头,开进扶贫车间,一线体检义诊送服务;在村里,云巡诊包为村民进行电子签约建档、慢病随访管理,健康更进一步。

多年来的帮扶,使东乡县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截至目前,医疗帮扶已经覆盖了东乡县8个乡镇,辐射89个村子,能够为15万农村人口,其中3.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医疗服务。据统计,截至目前,微医团队已为1437人开展健康扶贫体检,共有9430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其中贫困户2768人,开展219例远程会诊,健康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为群众节省线下诊疗费和交通餐饮住宿费,预计在一百万元以上。

【一个摔不破的“铁饭碗”】

产业全链条帮扶 倾力打造专属品牌 

你知道吗?厦门人吃的薯条,可能就来自临夏州东乡县。产业扶贫的故事,就从一颗土豆说起。

就在几年前,东乡县农民还在为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而发愁。湖里扶贫干部们去了后,立即给东乡县开出了“一剂良方”。

如何把多余的农产品卖出去,促进和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初到东乡时,厦门中达集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很快,他们找到了方向——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进一步挖掘当地的市场活力入手。

紧接着,他们行动起来了,厦门中达集团在当地成立甘肃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将东乡的土豆及香菇进行了打样,并将打出来的样品通过市场渠道发给各大小经销商。今年6月,来自东乡的深加工产品已正式走向市场。

如果说品牌的打造是第一步,那么如何链接好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真正打通“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机制,才是造血式扶贫的关键所在。

这支扎根当地的团队,再次出动了。他们先后走访了当地的合作社及其覆盖的贫困户,并与当地20家大型合作社先后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直接覆盖贫困户近3000户,贫困人口达1.2万人,确保精准扶贫。与此同时,在产业输出的最末端,中达集团还协同本土力量,逐步摸索完善生产、包装、配送等各环节,共同打造了属于临夏州的商品流通口径。

土豆进行深加工,做成薯条、薯片……如今,甘肃厦临中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每天忙碌不停。随着品牌的打造和不断输出,临夏州最主要的粮食产物插上了“翅膀”,飞往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产业脱贫。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