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我院举办肺栓塞高峰论坛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PERTs成立仪式。会议由医院医务部、质管部和血管外科牵头组织,院长蔡建春教授到场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万钧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陶新曹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礼明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平凡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前来开展讲座、传经送宝,与我院PERTs多学科专家交流分享了PERTs(肺栓塞快速反应小组)建设的先进经验。
很多朋友可能并不特别清楚
肺栓塞的危险性
肺栓塞的形成,通俗讲是由于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然后栓子“跑”到了肺部,阻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
肺栓塞在心血管死亡原因中位列第3位,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中风)。急性高危肺栓塞病死率极高,尽早给予最佳治疗有望改善预后。而早期的多学科合作可提高肺栓塞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大出血与死亡的风险。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规范预防率”目标,已连续三年位列国家卫健委制定的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降低肺栓塞 (P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面对起病急、前期表现不明显
病死率极高、需多学科参与救治的病症
拥有有效健全的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规范的治疗流程
当然非常关键!
我院自2017年起在省内率先
规范化开展VTE防治相关工作
由血管外科黄小进主任牵头
形成全院共同预防、
多科室协作治疗的模式
“一站式”治疗静脉血栓
目前VTE各项工作
走在全省前列
△2021年获评全国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是厦门第一家哦!
值此建院95周年之际
我们骄傲宣布
全省首家成立PERTs小组!
肺栓塞的多学科规范化协作急救工作在我院已经开展多年,它对医院管理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使命感催促我们必须要做好这项工作。这次我们特别成立全院PERTs,并邀请到国内这么多知名专家、学科主委来指导交流,不仅要让PERTs相关科室进一步提高协作救治能力,还要让全院所有科室都参与进来,加深加强对病种的认识、判定和应急处置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肺栓塞病死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PERTs机制从初步评估、诊断到治疗
每个环节都涉及多学科协作
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半年前,因运动后腿部韧带撕裂休养的吴先生突发腹痛,呼吸困难,气喘难受,他忍痛呼叫120求救,被送往我院急诊部,在120救护车上就出现休克和意识障碍,15:45到院时已无自主心跳。
由于没有家属在旁,患者又无意识,无法询问病情病史,急诊部一边马不停蹄地抢救,心肺复苏,努力维持生命征,一边查体追因,并快速开通检验检查绿色通道,通过床旁心脏彩超发现右心扩大得很明显,高度怀疑肺栓塞,马上根据医院的肺栓塞快速反应程序,紧急呼叫心内科、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专家到场会诊。根据当时危急情况无法转运到影像科做急诊肺动脉增强 CT,于是多学科会诊专家紧急会诊决定,直接在抢救室床边一边心肺复苏,一边静脉滴注减量的溶栓药物。同时,急诊ICU团队也接到通知,随时准备接入ECMO体外膜肺氧合。
终于,连续抢救30分钟后,吴先生恢复了自主心率!生命征能够基本稳定!影像科医生马上进行增强CT检查,证实肺栓塞,肺动脉内血栓还有很多,仍然随时可能心跳骤停。
多学科会诊专家组判断患者肺栓塞病情仍高危,就联系导管室,在手术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当天傍晚血管外科黄小进、徐益鸣团队通过微创穿刺股静脉,仅利用一个小切口就把取栓导管送到肺动脉,成功清除肺动脉内的血栓,令肺部血氧交换终于恢复正常!病人住院继续治疗后,状态逐渐恢复平稳,完成了一次成功的PERTs协作急救。
吴先生的肺动脉栓塞应该源自于下肢外伤固定限制活动后生成血栓,进而引起肺栓塞,这样的患者临床并不少见。
建议外伤限制活动的病人和家属要多注意观察,若腿部出现肿胀,不一定单纯是受伤后的组织肿胀,如果程度重、范围比较广,就有可能是合并静脉血栓的表现。
对于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一定是防胜于治的
我们在此不免要
再次呼吁大家(超大声):
人体下肢在盘坐或长时间制动没活动的情况下,下肢静脉受压血液容易瘀滞,随着时间延长,容易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除了阻塞下肢的静脉导致脚肿,还有很大可能会随血流脱落,到达肺部的血管导致肺栓塞,甚至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每40分钟到1小时左右就应该适当活动活动下肢,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请务必记得预约就诊血管外科
(推荐:黄小进主任医师、徐益鸣副主任医师)